衡山县萱洲镇:发现清代同治五年纪事碑
2024-07-10 08:29:52          来源: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袁慧 | 作者:宋佳良 赵勇 摄影:颜益平          浏览量:228155

近日,衡山县萱洲镇萱洲河社区发现一组清代纪事石碑。该组石碑两块三面,为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所立纪事碑,距今已有148年历史。

衡山县的金石大师正在拓印碑文

据了解,萱洲镇位于湘江和洣水交汇,T字形的区域里,有着众多的优良内河港口,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自汉唐以来,衡山、衡阳两地居民就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海资源,在靠近衡岳五峰的石廩峰能仁寺周边的白石山、雷子殿、大梧林一带,采嫩竹,挖池造纸。其造纸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生石灰,由船只转运至萱洲河社区的大源渡、萱洲渡口,由人力运送至造纸作坊。造纸坊所造纸张主要为包妆纸(油纸)和竹纸,所造纸张通过人力运送至渡口,通过水道远销长沙、武汉等沿江城市。在《衡山县乡镇简志》一书中,就有汉唐转运耒水竹海蔡伦造纸的千年老字号“祥隆纸栈”的记载。

“蔡侯殿”汉白玉大理石碑

而此次发现的这组石碑地点为萱洲河社区临河古街居民刘武阳家,刘武阳家与左、右两户居民家现有房屋原为蔡侯公所建造的“蔡侯殿”。“蔡侯殿”主建筑有三进,第一进为大厅,是办公营业的地方,供奉着造纸祖师爷龙亭侯蔡伦先师神位;第二进为过道廊亭,廊亭两边各一个天井;第三进中间是一个小厅,两边各一间卧室。主建筑两边各有一个仓库,仓库与主建筑之间各有两个天井隔开。

“蔡侯殿”修建后大门内部情况

“蔡侯殿”原址已被居民修建为民宅,由麻石建造的大门栋方、门槛,以及八字形的门头尚保存完好。所发现组碑中的汉白玉石碑原是镶嵌在主建筑的门楣上,碑长160公分、高80公分、厚12公分,上面阳刻着“蔡侯殿”三个大字。

“蔡侯殿”青石碑正面

“蔡侯殿”大厅左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青石碑,碑长140公分、高60公分、厚6公分,分正反两面。正面阴刻楷体字58竖行1022字,文字清晰,书法上乘,为标准的馆阁体,雕工深邃,除个别字迹外,多数字迹清晰可辨。碑文介绍了衡山、衡阳两地商人经首(主要负责人)吴心广、聂金林、旷云程等及各股东集资修建“蔡侯殿”出资情况,纸栈经营、管理制度等诸项事宜及祭祀情况等。十分有趣的是在碑文当中发现有青莲僧妙禅、僧见性的字样,青莲僧妙禅不但是出资入股股东,还是“蔡侯殿”的经首,在蔡侯公所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僧人入股经商以实物方式证明在衡山县还是首次,对衡山的禅宗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蔡侯殿”青石碑反面

碑文反面阳刻楷体字26竖行448个字,因背面砌在墙体内,字迹完好无缺。碑文内容是蔡侯公所负责人旷云程等人于同治四年八月十八日购买萱洲镇易道重家屋宇、基地等的石刻地契。契约由县衙派公人成赞廷书写,中间人是易峰山、谭宝山等。契约详细记录的易道重家永卖屋宇基地、凉亭、码头、䃗岸、园土、树株、余地的界限范围,价格是铜钱二百七十四千文整。还详细说明了,卖方资产有无典当、抵债等情况,如有此情况如何处理等。契约最后,还介绍了去年就购买了胡大黄泥湾下基地一块,价格上六千四百文,独自修建了码头一座。

衡山县萱洲镇宣传委员李惠蓉介绍,萱洲镇本为衡州巨镇,水陆通衢,尤四方商贾所往来而不绝者也。该组石碑的发现丰富了萱洲镇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衡商在萱洲的社会经济活动,清代萱洲镇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和原始文物,他们将继续挖掘、搜救、整理、保护萱洲镇的历史文化。

责编:袁慧

一审:袁慧

二审:文峰

三审:杨平

来源: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