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工作于城市,或许是城乡差异,抑或是随着年龄增长,心境有所不同,在城里过年的这些年头,情不自禁会想起生活在农村时过年的场景,尤其是童年时过年的点点滴滴,一直藏在记忆最深处的那些过年细节,再次浮现,历历在目,让我仿佛又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回味起来,耐人寻味。
期待。小时候,临近春节,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小孩盼过年,大人盼作田。这是那个时代农村的真实写照,因为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就有新衣服穿、有糖有肉吃、有鞭炮玩。大人们却盼着来年开春有个好收成,一家老小能吃饱穿暖,不会饿着冻着。有的家庭大人们一到过年就犯愁,因天灾或是其他原因,地里庄稼没有好收成,没有钱就置办不了年货,买不了新衣裳,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却哭着闹着要穿新衣,大人们只能唉声叹气:这个年怎么过咯?我亲历了不少这样的年头,见证过父母临近过年时的满面愁容。那时的我,像其他农家小孩一样最期待的事就是过年,临近岁末就天天盼望着在外打工的姐姐们早点回家。左盼右盼,从清晨到傍晚,望眼欲穿。记得有一次,我和三姐听说大姐二姐要从广东回来了,每遇到一个从家门口路过的打工仔,就会问看见我姐姐回来了没有,当得知她们正在从县城往家走的路上时,我们跑了两三里路去迎,那种高兴劲儿,竟忘记了天黑也不晓得害怕。
对联。过年前夕的一个礼拜,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把房屋里里外外都打扫个遍,即便是没有几样像样的家什,有的生活用品甚至破旧不堪,也要搽洗好几遍,无非就是图个新年新气象。为了辞旧迎新,最能体现新年气象的就是贴对联,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赶在天黑前都会在门上贴对联。不管是客厅还是卧房,只要是正屋有门的地方都会张贴,门框两边贴上对联,门套上面贴上横批。在那个对联没有上市的年代,都是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不会写毛笔字的人家,还得专门请人写。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请他写对联的人自然也多。小时候喜欢看父亲写对联,顺便当个小帮手,父亲研墨、裁纸、折纸、写字,我负责托纸、铺好晾干。对联的内容要凸显出新气和喜庆,每年写的内容都不同,数不清父亲脑海中到底装了多少副对联,写得多时,偶尔会翻阅一下新的日历,从上面选取几幅称意的对子。对联的张贴也有讲究,有上下联之分,基本口诀就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横批文字从右至左”。张贴时,父亲老会叮嘱我:左右不要弄反了。那时候的门多是木门,用的是糨糊或稠密的米粥,粘贴上去很牢靠,年头贴,年尾撕,即便经过风吹日晒,红纸虽已泛白,上面的字依然清晰可见。
拜年。春节历时半月,期间就是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在我们那个地方,初一这天,一般不出门走亲戚,而是在同一个组里串门拜年,叫团拜。天亮后早饭前,大家都会端着茶盘、酒水齐聚公厅一起会年,互恭好话,互敬香烟酒水,吃着各自家精心准备的零食、水果。这一天,一切烦恼和辛劳都抛到九霄云外,平日里邻里之间的那些争吵和矛盾也都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欢庆和祝福。会完年,家里面的人一起“挂红”,这个时候父母会给小孩子打红包,说很多关于成长、读书的吉利话。钱虽然不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早饭后,开始串门拜年,先去往辈分高的、年长的人家,挨家挨户直至最后一户,见面就是作揖、恭话,吉祥、祝福的话多多益善,进门就得“拿财”,所谓拿财就是放鞭炮、喝酒、吃零食。整整一上午,基本上鞭炮声不断,很是热闹。自初二起,就是随大人们走亲戚,亲戚多的要走上十天八天,只要没出节,都可以出去拜年,初二那天是必须要给外公外婆拜年的,那时没有车只有走路,走上十里八里都不会喊累,一个劲地高兴和兴奋。
舞龙。春节期间,除了串门拜年,最热闹的事莫过于舞龙灯。人们舞龙的目的,无非就是祈求这种神物保佑吉祥幸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并不是年年可以看到舞龙,没有条件的舞的是草龙(用稻草编制而成)。每逢遇到舞龙,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会跟在后面追赶好长一段时间。舞龙的情景如今还依稀记得,舞龙时,一人手持龙头,其余每节龙身由十余人分持,在锣鼓声中有节奏地舞起来,喜庆气氛热闹非凡,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只见龙腾翔跃,蜿蜒波动,确实壮观。每当龙灯到了家门口,家人们都会出门放鞭炮相迎,还会打个红包。小时候的我也有过一次舞草龙的经历,叫大人们帮忙扎了一条草龙,叫上组里十几个同龄小孩,走遍整个村子,吃着各家各户的糖果,运气好还会“蹭到”几毛钱,那才叫一个欢乐,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不管是吃的玩的,不管天南海北,它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的文化根脉、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它营造了欢乐和吉祥,记录了民俗和风情,巩固了亲情和友情,传承了家风和家训。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的味道,总让人久久回味。但时过境迁,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过年在逐渐发生变化,“年味”也变得不太一样了。如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物质也不再缺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然越来越高,同样是过年,但味道却寡淡了些,亲情也疏远了些,尤其是那些自小生活在城市的00后们,再也无法感受到八九十年代农村那种浓郁的“年味”,体会不到其中趣味。这需要我们深思和审视,少一点追逐金钱和名利,多一些团圆和欢聚,少一点闭门不出,多一些你来我往,少一点崇洋媚外,多一些文化传承。只有这样,对于家庭,亲情和友情才会更加巩固,对于民族,才会激发精神动力,凝聚磅礴力量,文化自信更加坚定。(通讯员:胡同云)
责编:徐梅芳
来源:中共衡山县委办公室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戴新贤主持召开县委十一届第102次常委会会议
衡山县政协委员助学公益联盟发放助学金31.8万元
衡山:葡萄成熟上市 开启甜蜜采摘季
湖南省衡山县:打通城市脉络 让群众出行更顺畅
【老兵风采】陈炳生:四十载坚守 本色永不褪色
黄花路预计9月全线竣工
衡山县妇联开展“感受非遗魅力·传承文化薪火”暑期关爱活动
衡山县将精心打造紫盖峰狮子岩景点
下载APP
分享到